推荐 | 李希贵:师生成长、学校发展,一定要用好这三把“尺子”!
(北京十一学校校长,李希贵)
本文根据李希贵校长在2016新学校年会主旨报告整理而成,有删节
精彩内容导读
➤“三把尺子”——为了目标还是方式。
➤“三把尺子”——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。
➤“三把尺子”——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。
➤寻找——问题背后的问题。
➤寻找——力量。
➤寻找——资源。
➤寻找——同道。
今天,这个“寻找”是基于2014年我的报告。这个报告之后,有很多朋友、同事在不断地追问我:“你是怎么寻找的?”
"我们看到了你从1990年当校长,一路走过来寻找的两条线索:保障学生中心的学校治理结构、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。那么,这样两条线索,在你克服障碍、走过坎坷、一路走下来的时候,你为什么能够始终慢慢接近理想、慢慢接近坦途、慢慢能够向着正道越来越近,这是为什么?"
"在你五个寻找里,为什么能够找到问题、能够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、能够找到力量?"
所以,这些追问使我不得不思考,为什么在寻找的背后有这样一个结果。
在有关专家和同事的帮助下,我感觉之所以有我前面说的这个,最重要的是我坚守了“三把尺子”。
一、为了目标还是方式。
二、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。
三、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。
很多时候,我们把方式当目标。
我曾经谈到了在高密四中当校长的时候,在学校里推行了“四制改革”:校长负责制、教师聘任制、结构工资制、岗位目标责任制。这项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,但是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。
突出的问题是什么?就是把方式当目标。当时把这场改革目标定位在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。所以,在确定学校编制的时候,比现有的教职工数量就少了六个岗位。从聘任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聘任要有六个教职员工落聘,这给这项改革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。因为是第一次改革,过去教职员工都在那样一种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的机制下,人家有时候不太努力是有道理的、有理由的,你突然有一天就进行四制改革,你还没有给机会,没有让我表现,你就让我落聘。
所以,那场改革表面上很成功,但是背后我非常清楚,就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,要做这六个教职工大量的思想工作。而且我还得费很多的努力帮他们去联系工作,尽管他在这个学校落聘了,他总得要有饭吃。高密四中是一个乡镇学校,能够安排的单位基本上不多。
所以,根本的原因是什么?没有弄清改革的目标是什么。落聘是方式,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是方式。目标是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,只要达到了调动积极性就可以了。所以,到了高密一中之后,我们在聘任上继续是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。但这是个方式,目标不是为了让大家落聘,只是岗位的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。
我记得那个时候,高密一中教职员工是200个,我们就设置了203个岗位。也就是说,你只要愿意在这个学校继续干下去,而且你不计较干什么,人人都有岗位。改革是为了调动积极性,这样一来,同样解决了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,是在校内岗位的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。你报高三,可能没人聘任你,但是你报高一、或者报图书馆的管理员可能就合适。所以,第一年的聘任是没人落聘的,但是有相当多的老师是改变了岗位的,也是一个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的问题,它是一个方式,而不是一个目标。
十一学校每年夏天有一个泼水节,是分年级的。因为只有分年级,老师学生互相认识,泼起来才有味道。但是,这个泼水节的重要目标是什么?在十一学校,我们不仅仅把它当做学生好玩的活动,我们最为重要的目标是什么?是沟通师生关系,让老师、学生构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。老师泼学生一把,学生泼老师两把,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。
因为一个学校里,师生关系平等了,才能暴露出真实的学生,才能发现教育的起点。所以,平等的校园氛围,我们要靠一个一个的活动来实现。但是,有些年级一开始的时候,就把这样一个目标给丢弃了,而只是在方式上费尽心机。尽管也起到了一些效果,但是把最重要的目标给丢了。
我们学校有一个每天中午校领导和学生共进午餐的活动,十年了,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。为什么能坚持下来?我觉得我们就是正确处理了方式和目标的关系。
共进午餐这个活动,我们在进行的时候有这么几个原则或者方法:
一、尊重学生所有的想法,不能过多地去评判他的想法。
二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。
三、要使这个活动有意思,学生确实感到非常有意思,校长非常幽默、平易近人,还送一本书,甚至还加加微信。
你会看到这个地方,好像没有多少教育在里面。
为什么?因为这个地方的目标不是教育。这个地方最重要的目标是为教育打好基础,是为以后的教育提供可能。
它的目标是什么呢?就是信息反馈系统必须双线。就是校长、副校长,你了解学校情况,靠老师是一条线;但是你必须有第二条线,是靠学生。如果说,我们仅仅通过一条线来了解情况,那一定会出大问题。所以,建立这么一条双线的回路,这是这个活动的目的。
第二、校长和学生的私人关系会正向传递,你在学校里跟学生全部都是教学关系、都是官方关系,没有朋友关系的话,学生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、敏感问题,你就听不到,你必须有非常亲近的学生朋友。有些时候,老师还不知道呢,你知道。而且,这种亲近关系会传递,他会告诉他的同桌、他会告诉他的同伴,使这些同桌和同伴也跟校长亲近。
第三个目的,让学生明白无论你遇到什么重大的问题、你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的时候,关键时候有校长,校长挺你、校长顶你。让学生知道这一点,这个学校才会安全,才不会因为偶尔有些岗位上、有些环节上,由于我们的教育者情绪失控,导致学生受到过大的压力,而出现一些极端情况。
这是我们的目标。所以,“校长有约、共进午餐”不是一个教育活动。如果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,你对他进行批评教育,那他就不来了,你所有的目标都没法实现。学生真要来了,校长就有机会,只是这个机会不在今天,它一定在明天和后天。
这是跟各位分享的“第一把尺子”。在实践的过程当中,我们感觉到,什么时候我们用好了这把尺子,我们就不至于南辕北辙。
我在高密一中自主改革的时候,给教师和职员们都同时明确了他们的级别。这是教师的十个级别,这是职员的十个级别。在确定这些级别的时候,我们想了很多,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。在确定教师这个级别的时候,比如初级骨干教师的标准,其中有一条:“师德修养较高,品德言行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好评。”绝大多数学生在操作层面,就是85%的学生。
所以,从初级骨干教师、中级骨干教师、高级骨干教师、副主任教师、主任教师、特级教师,这些都有关于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约束。教师这个岗位的聘任是直接和学生的利益相关联的,但是非常遗憾,在职员的分级聘任原则上,我们没有把握好,或者说那时候还没有一把尺子。就是岗位的技术含量、工作的繁重程度、星期六是不是值班,只是从这三个维度来明确职员的岗位高低。三个原则没有一个和学生关联,当职员的工作意义仅仅和繁重、和技术、和值班不值班联系的时候,它的意义在学校里就大大受损。所以,怎么把职员的岗位和学生关联起来?这是十分重要的。
这是去年我们高三毕业的一届学生,物理获得国际金奖的一个证书。这个学生在我们参加全国的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当中,他在我们学校排第三。我们有四个学生进入了国家队,获得了全国的金奖。这是一个学校历史上,基本上见不到的事情,而且这四个学生只要到美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比赛,根据教练的判断,一定全是国际金奖。这更是我们建校60多年从来没有的,我们一个金奖还没有过,但这一次就有可能是四个金奖。所以,老师非常激动,学校也非常兴奋。
但是突然之间,有三个学生找到老师、找到学校提出来说:“我们不去参加国际竞赛了。”为什么?他们高二刚刚结束,他们说:“我们想用这一年的时间不去重复训练奥林匹克物理竞赛,我们要好好地学一学大学的物理课程。”你说,这个时候你怎么决策?我们还是同意了,尽管我们内心还是纠结了半天。但是,第三这个学生获得了金奖,另外三个学生没去,但是他们爱上了物理这个学科,这三个学生在去年的高考当中,他们直接就上了北大的物理学院。这是好多老师、教练、大学的专业教师特别高兴的事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国家这种竞赛不断反复训练的方式,导致了很多参加竞赛的学生一生讨厌这个学科,他获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奖,再也不学数学了,一辈子看到数学就恶心。但是我们非常幸运,我们的学生当你放开他的时候,不再让他重新训练的时候,他反而爱上了这个学科。这个获奖的学生也上了和物理相关联的学科,就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。
通过这件事,我想说什么呢?就是关键时刻,判断你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?
你在给老师确定聘任级别的时候,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?你在给职员确定聘任级别的时候,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?你在决定这些学生是不是可以继续去重复训练的时候,你想一想是对学生好,还是对学校好。我曾经开玩笑说:“如果你说是为了学校的话,我问你两次,基本上就问到了你的内心是为校长。”
我们为了学校这个说法,很多时候是经不住问的,只有我们为了学生,才会经得住所有的追问,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,特别是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
这是我要跟各位汇报的“第二把尺子”,就是不时地把任何一件事放在心上掂量一下。
“第三把尺子”,我想还是从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说起。当时因为经历了很多很多挫败,我们的语文学科终于决定在每一个星期六节语文课时的过程中,仅仅给老师两节课完成语文教材,拿出四节课,由老师带着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。
这样一个经历看上去很简单,事实上非常困难。老师内心一直在纠结,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呐喊:我完不成进度,我这个学科是有体系的。但是,我们并没有去想一想学生的语文学习,不是人人都按照你那个体系,每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差别很大、相去甚远。但是,我们内心对这个考量还是太少。非常幸运,这届学生最后语文成绩在潍坊特别突出,而且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,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。所以说,我们怎么样把为了学科搬到为了学习上,我认为现在这个任务我们还没有完成,任务很重。
大家看看身边的人,你们可能有一个感受,因为微信的产生带来了大量的学习者。过去从来不读书、不看报的人,现在是不是开始学习了?好多人是不适合过去我们老师教给他的那种学习方式的。我们当老师的,相对来说在人群里都是一些热爱学习的人,我们于是就认为百分之百的人都应该像我一样学习。不是这样的,每一个人一定是有不一样的学习方式,有些人喜欢听、不断地问,在美国的文化里,这种人就特别多;有些人就喜欢纸质的,他认为看到书、拿到书这种书香味跟喝咖啡一样;有些人甚至说,再过一千年也会看书,认为看纸质的书的书香味是在电脑上代替不了的。
就是说,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,因为他生理原因、心理原因、长成的环境、习惯等等,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方式。
通过这个我们就知道,过去过分重视学科体系,希望造就学习者,它是存在很多问题的。现在涌现出若干教学模式,但是无论你把你这个教学模式描绘得多么天花乱坠,我都不会相信它会适合所有的学生,它一定是驱动学科的,它是一个要质量的模式。我也相信你那种模式会取得好的分数,甚至也可能培养学生一些能力,但是你驱动的一定是学科,通过学科再去驱动学生,带来学习。它本身就有点暴力倾向,对不一样的学生用着一样的方式,对不同的学科用着一样的模式。
最近,我们正在反思我们的教学,经过我们的共同智慧,我们希望形成一种新的学习系统。这个学习系统,我们希望从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开始,让老师为学生:提供评估量表、准备资源包、搭建脚手架、提供工具箱。当有了这些之后,后边就放开,给学生、给老师更多的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究、合作互动的空间。最后,我们有一个缰绳,就是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。
过去,我们在给学生这个空间的时候出现一个现象,我们接受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理念,一放开就乱,就发现效率不高。当我们再收回来的时候,一收就死。为什么?
第一、我们没有共同明确学习目标;
第二、我们没有给学生准备好这么多的学习资源。
这样一种基于标准的学习,我们下一步打算从更多的我们在这里面做文章,把它转到老师更多地去明确学习目标和准备资源上。把这个工作做好了,后面尽最大努力去放开。
这样一个转变,事实上也是我们从“为了学科”走向“为了学习”的重要一步。我的学科逻辑、我的学科内容、我的学科进度,我要最大限度放在这个前面去开发。需要学生体验的课堂,我们必须为了学生的学习本身,而且这个本身一定是有不一样的学习路径,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共同设计不一样的学习方式。这样一个工作,就需要我们给老师更大的空间,他怎么样去准备资源包、他怎么样去开发工具、他怎么样搞评估量表,他需要充分的自主权、他需要更大的空间。
所以,我们把学科组拆为三个小组织。“年级教研组”,这是一个独立组织。“课程组”,我们有268个课程,经过整合还剩了大概100左右。再加上原来的学科组,这个学科组就跟原来包罗万象的学科组的责任、权利、义务就不一样了,各管各的。每一个小组织都有独立的预算,把学校过去在校长教导处手上的权力全部分散到这些小组织手上。所以,今年全校有176个预算单位。也就是说,有176个人签字就可以到财务报销,他们具有明年一年的预算支配权。其实,还是学校过去花的那些总钱数,没有增加一分,只是把它拆到每一个在干事人的小组织手上,让干事的人有权力。
这样一个改变,就使我们老师不断从学生那个地方发现需求。不用再汇报请示去满足学生的需求。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,他在购买资源、聘请专家、搭建各种脚手架方面,他就有了相对的资源。我把它叫做“第三把尺子”。
我回忆这30年的时间,什么时候走了一些弯路、遇到一些坎坷,基本上就是违背了这样“三把尺子”。什么时候慢慢校正,回想一下,基本上就是按照这“三把尺子”的要求去做。但是,这个过程是慢慢认知,说实话我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把它慢慢认识清楚,还得是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。
过去,除了“两条线索”,我还跟各位分享了“四个寻找”。那么,这四个寻找呢,我今天准备讲我新的想法:
我曾经举了一个例子,我刚到高密一中的时候,德育处的老师找我说,希望我开一个全校大会,讲一讲节约的事,节俭是品德教育。我说为什么?他说:“学生乱扔馒头,他们不知道粒粒皆辛苦。”我说:“我从来不搞这种校会,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没有效果,我认为背后一定有问题。”他们不信,他说:“没事儿,就是现在这些孩子不懂得珍惜。”我说:“我们再调查一下。”后来调查了以后才知道,学生食堂的馒头都太大,四两一个,吃一个不够,买两个又剩下一半,有些女生一个吃不完就剩下三分之一,剩下之后就舍不得扔,那时候没有餐厅,就放在饭盒里,两天就干了,干了就吃不下去了,再过两天还吃不完,星期六要回家了就扔了。谁都不愿意扔,问题背后的问题就是,单位食品的重量太大。所以,我们就做了二两的馒头、做了一两的包子,就解决这个事情了,打一个馒头、打一个包子就解决了,从此就再也没有多少学生扔馒头了。
所以,我们怎么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很重要。我讲了这个,有很多朋友就问我:“怎么去寻找?你怎么就找到了这个问题?”其实,有很多方法,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些方法。
以找工作为例,有很多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十年了都不舒服,天天发牢骚,一弄就搞错了。我觉得,这种情况下,你怎么去解决都很困难。有些人具有破坏狂的性格,你让他当幼儿园的老师,你怎么解决都很困难,因为第一粒扣子扣错了,他不应该干这个工作,他去到那些搞监督的岗位上、检查产品质量,这种岗位我估计他会干得很棒。
很多同事、很多下属跟你交谈和分享一件事情的时候,大多着眼于方法,这个方法行不行,那个办法好不好,说半天说不清楚,这个时候你一定追问:你通过这个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?你到底想干什么?这样来想的时候就水落石出。
有很多人一弄就被借口掩盖了,你跟他说:“咱今天一律不谈借口,咱谈点别的。”
就是想想我们的责任是什么,我前面讲的“馒头事件”和“迟到事件”用的就是自我追责法,学生迟到,一般我们的责任是什么?一个学生迟到、两个学生迟到,可能是学生的问题;相当多的学生迟到,一定是我们的问题。就像池塘的鱼一样,一条鱼死了是鱼的事,全部鱼死了那肯定是水的事。
这是我们一位政治老师的困惑,他说:“为什么感觉政治素养很高的学生,得不了高分呢?”有一天,我就追问他:“那一次我们聊到关于为什么感到政治思想很高的学生得不了高分,有没有新的思考?”他说:“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在思考,也和组内的老师沟通过,但一直没有想太明白,关注了几个典型的孩子,总的来说有:一、孩子思想认识问题,对高考不重视,眼高手低。二、学生自我感觉良好,也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,但基础知识落实上还有差距。三、对于这个问题,我本人没有进行相关的文献研究。”
我给他的回复是:“换一下思路、位置,我能够做什么?”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,他起码第三条还能想到,我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。但是,一般的老师基本上就到第二条就结束了,认为全是学生的问题。如果学生都是问题的时候,背后一定是老师的问题;如果老师都是问题的时候,背后一定是校长的问题。所以,我们怎么去自我追责,是找到问题背后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。
有了我这个回复,这个老师就研究了三个特别典型的孩子。这三个孩子都是感觉政治素养特别高,但是在50个文科生里面,当平均分73,超过80分的有20个学生的时候,他们的成绩是60、80、81,确实一般般。但在老师心目当中,他们应该是前几名。
在研究之中,这个老师发现,这个学生本身就是新闻达人,他对国际局势、国内局势的把握,相当于省部级领导。所以,有什么事学生都不看微信,都问他,所以他非常有地位,他靠这个地位在这个群体里活着,所以他不屑分数,当他不屑分数的时候,还得到了其他同伴的崇敬,又将使他不屑分数。所以,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?
第二个学生是博览群书,但是对论述题的技巧非常抵触,他读了大量的经典,特别是人文方向的经典,他受到了很多思想家、哲学家的影响和熏陶,视那些答题的技巧为雕虫小技,他把它当成反面的技巧来看待,有大家风范。
第三个学生是抱负远大,他希望改变中国。我觉得一个年轻人有这种想法,你不要打击他,说不定真的实现了呢?所以说,他特别重视了解社会,他特别重视社会实践,经常找我共同探讨一些中国的未来。我们一定要尊重这种孩子,我们一定要鼓励这种孩子,只有这种孩子未来才是我们国家的希望。但是,他的思维逻辑欠缺,他从A一下就跳到了E。
那么,研究了这三个孩子之后,老师慢慢发现,对于第一个孩子来说,应该充分利用他这个新闻达人的地位,给他提供平台,让他在班上、在学校里展示,然后慢慢进入怎么让他正确认识分数的这样一种教育当中。对于第二个孩子,老师要让他一块儿研究关于论述题技巧,在解决你读书当中会起到什么作用,你博览群书,你读得有没有深度、你有没有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,同样是需要技巧的。第三个孩子,就是我们知道了他思维逻辑欠缺,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思维逻辑,老师知不知道什么是思维逻辑呢?思维逻辑怎么训练呢?这就是我们通过自我追责的这样一个方式,去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。
这是我们另一位老师,他在一次分析试卷的研讨会上有这么一张PPT。你看,所有六个问题都是学生的问题,没有我们的问题。那么,什么叫做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呢?你光会说,但是你知道什么叫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呢?什么叫审题不仔细?怎么样做是审题仔细?
所以,我给这个老师找了一个专家,让这个专家和这个老师一起共同研究,用自我追责法。学生的这些问题背后,我们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呢?
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,背后就是老师缺乏能力的分解、方法的指导和助力于攀登的脚手架。
什么叫审题不仔细呢?第一、不会读题、提取观念信息、建立逻辑关系。第二、思维方式,不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。这个里面,老师的问题在哪里?学生不会提取关键信息,老师给过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吗?
比如说,请你比较两条曲线的分张趋势。1、什么叫比较?要分析区别点或者相似点,需要确定自变量或者应变量。2、怎样描述趋势?要根据图像描述轨迹和状态,要呈现为什么要这样描述的证据。3、怎么判定增长,要筛选出反映增长的信息,尝试举出反例来校准判定。我们平时给学生训练过这些吗?如果我们没有训练过这些,那学生怎么会审题呢?
再一个,学生逻辑不清,不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。那么,我们的老师就缺乏创设情境、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。
以实验为例,我们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线性思维,给你条件、明确步骤、得出结果、写个报告。那么,这样的方式怎么能实现你前面要求的目标呢?所以,我们通过实验教学,希望促进学科思维品质的时候,是不是要换一种思路,那就是创设情境、提出假说、做出推理、设计实验。设计实验是终点,也是起点,有了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,学生解决前面那些问题就水到渠成了。
校长的问题在哪里?为什么你碰到了这么多老师,出现了这么多类似问题呢?这时候,我在反思的一件事,就是我们下一步怎么样、用什么方式帮助老师,能够度过这个难关、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转型,这是我近期在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今年夏天,学校有一个会见厅多了一个新的会议桌。我发现有问题,我又把这个凳子拉开,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他。这个把他给难住了,好多天一直在思考,那天我见到他就发现他皱着眉头在思考,确实这个照片太难了,我有点难为他。大家看是什么问题?腿在中间,因为一般来说,主要的客人来了之后一般坐中间,但一坐在中间,两条腿就得岔开,要把桌子腿预留出来,就特别不方便。其实,我们在很多地方都遇到这种桌子,这就是没有从功能上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的结果。一个厂家可以这样做,但一个学校不能这样。但是,在一次一次照片的交流中,我就开始自我追责了,就是我的责任是什么?我老这样,一件事一件事、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和他交流的话,我觉得校长不称职,当一个校长必须从根本上系统地来思考、来解决问题。
所以,有一天我就设计了一个作业,和他一块儿探讨,就是你忙于事务和忙于应付的事情到底有哪些,我们进行一些梳理:
2014年的年会上,我用了我在高密二中的一个案例,就是因为我接手校长的时候,食堂的饭菜确实挺差的,学生连水都喝不足,一个学生只能喝半杯水。所以,我干校长第一个任务就是从教委要了两万块钱换了一台锅炉,使学生都能喝够水了。第二件事就是把食堂一分为二竞争,结果两个月之后他们就互相商量,抬高价格,我发现两个不行,就分成了三个,他们就再也商量不起来了。这就是市场的力量,因为他们互相猜疑,他们互相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市场,这就是市场的力量。
在今天,我想我们在寻找力量的时候,要启动引擎,而不是撬动轮子。
每一个人都有优点、都有弱点。我们人类,上帝把我们造出来,不是把你造得很圆满,原因就是防止你这个物种的灭绝。正是因为你有弱点,你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。很奇怪,但是有时候就是这样,只是我们把这种弱点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。你想,欲望就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,但是欲望过大,一定会出问题。所以,我们怎么样利用人性的弱点,不断去扩大人性的优点,来造福这个社会?这是我们撬动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。像教师专业成长,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件大事,哪一个学校都十分重视,但是我们用了好的方式,包括:师徒结对、教研活动、听课评课、体会随笔、专家报告。说实话,这些都是一般的驱动点,没有放在引擎上,基本上是在推轮子。这些事,应该是启动了引擎之后,引擎带动它自运行的,但是我们现在在推轮子。
那么,这个引擎在哪里?我们的体会是分享,分享每一个人的收获、分享每一个人的经验、分享每一个人的智慧、分享每一个人的教学创新。
分享了,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。这就是十一学校为什么有那么多沙龙,为什么我们要把海报出一个专辑,当然我们类似的专辑有很多,为什么我们要费很大的工夫办年会,为什么我们还要搞教师创新、作品的交易活动,让老师的试卷、让老师的备课能够“卖”出一个价钱。喜欢分享,是我们人类一个重要的特性,不然的话,我们这个世界好多东西都不会存在了。在分享的过程当中,通过互动,收获一种成就感,使你感觉到非常幸福,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驱动点。
我相信,每一个学校在师德建设上,也是一个煞费苦心的事。教育部基本上平均每年发1.3个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文件,到底我们怎么建设师德呢?在人才流动、岗位选择比较自由的国家,喜欢当老师的才来当老师,不适合当老师的可以非常顺畅地离开教师岗位,去找更适合的工作。说实话,很多人不用任何培训,天生就是好老师。还有一些人培训到退休,也有可能是好老师。为什么?因为,确实人是不一样的,所以说,师德建设在我们这个国家、在我们这个计划安排工作的状态下,特别是社会上好多岗位还不具有竞争性、选择性的时候,我们这个教师队伍里面一大批是不适合当老师的。所以,师德建设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。
但是,在师德建设里面,我们希望驱动什么呢?我觉得首先是爱,没有爱,就没有教育。但是,只有爱行不行?好多人打着爱的名义,把孩子爱得死去活来,这样的家长,特别是女家长比较多。所以,爱还必须加上另外一个东西,就是包容,因为他是孩子,当他没有按照你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做的时候,你要包容他。问题学生基本上是因为和我们的成人思维不相一致的时候,我们对他的一个有罪推定。所以,我们驱动了爱和包容的时候,师德基本上就有救了。
那么,什么时候才会有持续的爱呢?经验告诉我们,一个人只有被别人爱的时候,他才会展现出更多的爱,他才会更加爱别人。我们说的是一般的人,像特蕾莎这种人除外,你不爱她,她也爱别人。还有当他有成就感的时候,他会更加有爱心。所以,我们就慢慢找到一个逻辑,就是我们希望一个老师有爱心的时候,我们怎么办呢?我们去爱他,动员我们的老师、动员我们的学生爱这个老师、爱每一个老师。怎么创造各种机会、搭建各种平台,让他有成就感。
什么情况下才会始终包容呢?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,只有有安全感的时候,他才会包容别人,他岌岌可危怎么会包容别人呢?还有,他只有有爱心的时候,他才会包容。
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师德一般的驱动点:被别人爱、具有成就感和安全感。那么,我们怎么样把它集中到关键驱动?我想,用制度和文化合并一般驱动点,归为关键驱动点。我想,通过我们的制度和文化,把安全感压缩到被爱里。什么意思呢?在一个学校里,你只要被别人爱、只要被同事爱戴、只要被学生爱戴,你在这个学校里就有地位,就永远不会落聘,就永远在各项荣誉里面、利益面前,你都不会吃亏,他就感觉安全。所以,只要学生喜欢你,你在学校里有地位,这就叫安全感。再一个,成就感,把它用制度和文化也合并到被爱里。什么意思?就是说,你只要被学生爱了,是你最高成就。在十一学校被学生喜欢是第一成就,比如你获得了一个证书、取得了一个荣誉、做了一堂公开课、出版了一本著作。很好很好,但是都比不上被学生喜欢的成就大。
所以,把安全感、成就感都压缩到被爱里面,这样我们就明白了,在学校里一个校长最大的工作是干什么呢?就是调动各种资源,让老师有被爱的感觉。
第一,怎么塑造学生感恩的品格、怎么把学校真正办成母校、怎么样传播学校。怎么培养学生感恩的品格呢?首先,我们的育人目标里,感恩放得很重。第二,每年的初三、高三毕业,我们都有一个非常非常隆重的谢师会。第三,每年的教师节,就是十一学校的感恩节。
母校建设。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是他的母校,不是校长喊出来的。他毕业了都十年了都没有来学校看过,你还是他的母校吗?所以,怎么样让学生经常回来?收藏十一,每一个学生毕业之前把你的作业、你的创新作品要留在学校博物馆里;纪念版的校服,校友毕业了,特别喜欢原来的校服,你可以定做纪念版的校服;还有婚庆大厅,十一学校有一个学生社团活动的场所,我们把它命名为“婚庆大厅”,每年有四天,学生可以申请回来结婚;另外就是给学生办校友卡,回母校看老师,进学校很方便,让他回来,你就成功了。你教的学生经常回来,这个学校就成功了,老师不为名利,为名利不能当老师,就为学生发个贺卡给你,就为学生放假了回来看你一眼,连这个都没有了,你当老师有什么劲?所以必须把这个事情做好。再一个,传播学校的时候,在推介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连接上老师,这个学生是谁教的?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怎么样让老师感觉到我被学生爱,这样的老师会没有好的师德吗?他在新一届学生当中,他能不爱新的学生吗?
所以,我认为师德的核心就是爱和包容。
在这些乱码里,都是人的天性,这些天性是外界难以改变的,但却是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。刚才我谈到占有欲、表现欲、嫉妒心,这都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的力量。造物主当初造人的时候,如果没有这个东西,人类早就灭绝了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这些东西,但是如果它扩大到、碰撞到超出一定范围的时候,那就会出风险。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?很多家长,包括我们的教育者,有时候希望通过给他更多来满足他、来消解,他希望占有,哭着闹着,快给他吧,给他更多能解决这些问题吗?能带来他的幸福感吗?事实上不能,事实上你给他越多,就有可能他们带来了互相促进的效果。
正确的做法是,培养他们的感恩品格,因为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: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他占有的、他收获的、他应有的和他感恩品格重合的部分。在他应有的这个圈里,他认为是因为别人的原因,我才具有这些收获,幸亏是张三帮我、幸亏是去年李四给我一个指点、幸亏是我的学生好,所以我才有了这样的收获。这样的感恩越多,这个人的人生会更加幸福,他重合度越大,他的人生越幸福。
所以,我们在推动学生幸福的人生的教育当中,我们重要的不是给学生更多,也不是希望他未来多么多么成功、成为什么伟大的人物,而是我们把感恩的教育注入他的一生,让他学会感恩,处处时时感恩。这样一来,这个孩子交叉的部分就会扩大,他的幸福感相对就会更大。所以,我们推动一个幸福人生的生命的塑造,我们重要的不是给予,我们最重要的是把他感恩的品格培育起来。
这就是为什么十一学校把感恩品格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的原因,这是一个关键驱动点,要从感恩教育里寻找力量、寻找幸福的人生。
这是上一个月生活学院搞的一个活动,他们在开学两个月之后,要求12位生活老师,每一位老师要记住100位学生的名字。就是一位生活老师管25个宿舍,每一个宿舍4个学生。通过两个月的时间,老师要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,而且记住学生在哪个房间、哪一个床上。在他们搞的这个活动当中,100%的老师记住了100%的学生,学生和老师一块儿搞的这个活动,所以学生非常感动。
但是,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里面,却有一个我们不太满意的结果:学生对生活老师教导态度不满意的占到了40%,认为老师缺乏耐心的占到了30%,认为老师没有责任心的占到了20%,认为老师善良可爱的只占到了10%。老师非常委屈,他们非常尽心尽力,甚至他们认为非常爱学生,但是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?
这是近期他们正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,怎么解决你们认为出了很多力,而学生感觉不舒服的关系。其中有一点,我们找到办法了,其中叫早是个大问题,好多学生睡懒觉,两个闹钟就叫不醒,你把他叫醒是一个很困难的事,这是一个矛盾,他们正在研究。还有一个,晚上趴在被窝玩手机,也是学生烦老师的一个重要原因。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?过去晚睡后不能玩手机,在被窝玩手机,有可能老师开门进去制止,这样就发生矛盾冲突了。这件事主要发生在初一、初二学生,就是初一、初二学生到晚睡时间,在每一个房间里有一个抽屉,由生活老师拿钥匙,晚睡的时候一律放在抽屉里锁上,第二天再打开。这件事要和家长形成一致意见,从规则上来解决这个矛盾。所以,我们寻找力量,有时候还要从规则上去寻找。
这是我在2014年会上给大家展示的一个大喇叭。我在高密四中的时候,因为学校没钱,但是还想鼓励老师。怎么办呢?每当老师取得成绩、有一点好事的时候,我们就买了一些彩色的油光纸,用油印机印一个喜报,由我们学生捎回到这个老师家所在的村,因为这个学校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师是单职工,就是有一方在家里种地,他家还住在农村。因为他的村里一般都有我们的学生,那时候一个星期上六天课,星期六学生休息回家的时候,就把这个喜报捎回家。那时候,每一个村起码有一个广播喇叭,扩大器就放在支部书记家里,这个喜报一拿到支部书记家里,支部书记一见四中的喜报马上就广播,而且不止广播一次。这个大喇叭就是权威,这就是资源。所以,你跟这些支部书记搞好关系,这个大喇叭就是你的资源。
其实,很多资源不在于你拥有它,而在于你用一种什么方式。其实在校园里,我们的老师怎么和课程重新排列组合,也会产生新的力量。
这是生物课上学生在学人体的时候,老师给学生的一个组合。就是一张纸复印了一个人体图,把它放到一个塑料薄膜袋里,学生每一堂课就用这张纸了,在上面怎么画,画完了把它擦掉,第二天照常用。过去每一次都得学生自己画一个人体图,就用了十分钟,再去做作业。这样一种组合方式就完全变了,资源的方式就变了。
还有,怎么样找到一些你实现目标的脚手架,这些脚手架往往应该是学生学习之前搭建起来的,是帮助学生攀升到需要的高度或者合适的位置。
这是文学作品中,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,从背景的展开、情节的发展、问题与矛盾、解决方法到结局。你给学生这么一个脚手架的时候,学生分析任何文学作品,基本上都有了一个思维方式,而且一旦哪一个作品跟这个不一样的时候,他就会碰撞出一些新的想法。
工具也是资源。我们知道,成吉思汗之所以那么快地掠夺了大半个世界,就是一个马镫,因为他上马下马非常方便。所以,这就是工具的重要性。有一段时间,我特别担心学校的校车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问题,因为那个时候刚刚普及了汽车,很多家长开车送孩子到校园里,特别是有些孩子还差两分钟就迟到了,个别家长居然以100米的速度在校园里跑,我真是吓坏了,不断地教育家长、不断地教育安全人员,结果作用不是特别大。后来就装了几个路障,一下就解决了。
这是一个“猜名称”的棋盘。我们说,A背后挡着的是什么呢?你给他一些提示说是:水、茶、咖啡、可乐,它综合的一个名称是什么呢?是液体。B,你给他这么一些提示: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,美国总统尼克森访华,中日邦交正常化,周总理、毛泽东相继逝世,文化大革命结束,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中美建交。这是中国70年代发生的事情,是吧?那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代。
再一个,创新还有工具。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创新就是天马行空,想到哪里算哪里。创新不局限思维吗?其实不是。以色列人就发明了一个创新的工具,这是其中之一,叫“减法的工具”。比如说一场考试需要若干个因素,必须要有:学生、试卷、监考人、考场、教室、桌椅才能考试。用减法让你创新,比如说去掉考场,能不能考试?能考试,现在好多考试不用考场。再一个,去掉试卷,能不能考试?能考试,可以面试。去掉学生呢?去掉监考人呢?他是用这种减掉一个一个要素的方式,来让你不断创新,产生新的想法。这就是一个工具,工具就是资源。
还有,我接触很多家长,我都会告诉他,一般的家长都是善于批评孩子,你让他表扬很难。我不断告诉家长:“对孩子应该随时表扬,定期批评。”他说:“随时批评比较简单,随时表扬挺难的。”但是你必须要有工具。我举一个例子,正面词汇的储备就是一个工具,孩子发展到一定时期,你就储备一些正面的词汇。比如说,孩子一两岁的时候,这是孩子形成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,而且他自己有主见了,不是一岁之前你喂什么吃什么,这个时候你要储备一个词汇叫“不挑食”,我这个孩子一点都不挑食,其实他挑,但是你千万不要说这个孩子什么也不吃,就只吃西红柿,以后他就这样了。到三四岁的时候,是培养孩子阅读的敏感期、关键期,特别是“天真蓝”这种读物特别好。这个时候你要准备一个关键词说,我这个孩子可喜欢读书了,逢人就说,人越多越说,其实他不是太喜欢,但是你说上两年就差不多了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,就重要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到了小学一年级,从幼儿园进到一年级要专心致志,因为小学一年级坐不住,从幼儿园学前班就准备这个词,我这个孩子可专心了,当然你要提供一些他喜欢的玩具让他专心。到了小学二三年级,学习往往遇到了困难和挑战,你要准备好用持之以恒这个词。
所以说,表扬孩子也需要工具。
我们在寻找同道的时候,重要的不是寻找大家走在一条路上的人,而是寻找有共同目标的人。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们除了我们的教育同仁,我们和老师要有一个共同目标之外,如果我们再往下说,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里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,我们和学生是同道吗?
美国的一个学者用这样一张图来表达今天的课堂教学的现状。当没有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时候,只有老师的教学目标的时候,老师想的是不断去射中那个靶子的中央,但学生不知道这个目标,学生只是看着老师的表演,去理解老师的话语体系里到底要让他怎么样。这很困难,为什么?你让每一位学生去理解老师每一个环节、每一句话的内涵,而且实现他们对于内涵理解的一致性,比登天还难。我们一对一沟通都会出现重大问题,何况你面对这么多学生、那么多环节、那么多解读,学生是不可能有正确理解的。所以,每一个学生只好看着你的眼神、表情、举手投足去做大量的错误理解,但就是不知道那个目标。我觉得这个示意图太形象了,就是今天我们的课堂,我们和学生不是同道。
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两个特征:
第一、从老师的心里、老师的备课本上,走到学生面前。这样你就理解了,到澳大利亚考察的时候,你会发现每一个学校、每一间教室,在一个有白板的地方都写着这堂课、这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。因为只有走出老师的内心,只有把备课本换到白板上,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。
第二、不仅仅要有单元的目标,还必须有每一堂课的目标。有人说:“我这个单元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不知道今天、明天、后天的目标是什么。”这就不算目标。
当明确了这样的学习目标的时候,学生可以不看老师的神态,可以对老师某一个环节的某一个话语体系有误解,但是没关系,他只要是对学习目标很明确,这个过程里怎么提炼、走什么路径,甚至遇到点坎坷、走点弯路,都是财富。因为他最终会走向那个目标,每一个学生的这个过程很可能是不一样的。
一个好的学习目标,对教师来说是教学规划有实施、有效的教师提问、更好的理解力、推进学习进程、提供脚手架、检测学生进步、个性化的课堂指令的依据。
一个好的学习目标,对学生来说,能够适应于本课时的目标设置、能够进行自我评估、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、进行有效提问、明确自己是怎么学习的、有意识地连接已有的知识、能够进行自我监管。
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,就是怎么区分目标和活动,或者说任务?我们现在90%的老师写在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,其实是教学活动或者教学任务,不用说不是学习目标,连教学目标都不是。比如说,当初二学生学习《骆驼祥子》的时候,说要绘制骆驼祥子的命运地图。这是什么?这是教学活动。但是,我们大量的备课本上就认为这是教学目标。
真正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?是理清祥子命运变化的线索,能够标出代表性的关键词。
另外一个,就是将概括性的陈述转化为详细、可操作的学习目标。在这堂课上,要让学生学会有效表达,这就叫概括性描述,没法实施。那怎么去转化呢?学生能够进行一次主题明确的5-7分钟的口头辩论,这个辩论有一个清楚的导论、主要的前提、知识的论据和结论,在表述的过程中,学生将一直使用正确的语法,这就叫有效表达。
还有一个,就是把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堂课。只有可以分解到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,才是可以操作的。
这是美国一个材料当中表现的当日课程的学习目标,确定段落的中心思想;下一课程的目标,概括字面意义上的中心思想;再一天的课程学习目标,进行推断以确定中心思想。他从学到的内容、学到知识的方法、了解他所掌握程度的方法,三个维度把学习目标详细解读。这样的话,三天都有非常明晰的目标。
让学习目标可检测。只有一个目标到了这样一个程度的时候,老师命题的时候才会特别简单,而且考教分离特别容易。就是我不教这个内容,但是我来出题考你,我会和你非常非常合拍。现在我们不敢让别的老师命题考你这个学期的考试,为什么?完全不一样,本来学的内容一样,结果一命题,这个老师说:“你看他考的这些都不是我教的。”为什么?你确定的学习内容不可检测,别人没法理解。
西方有一个叫“逆向学习设计方法”,帮助我们来明晰学习目标,使学习目标可检测。首先是确定预期的结果,就是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,我们希望今天学完达到什么结果、明天学完达到什么结果、这一单元学完达到什么结果,先预期确定学习完的结果。有了这个结果之后,确定何时的评估证据,他达到这个水平,什么样的表现证明他达到了,把这个理清,然后再来设计怎么进行教学,他是用一个逆向的方式来设计。
比如说以语文为例,你想学到中心论点、分论点的时候,预期结果,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、分论点,并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,这是预期结果。那么,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呢?学生能够在不同类型的议论文中,找到其论题、关键词,并概括出其中心论点,能够画出不同类型议论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思维导图。有这些证据,就说明你会了,你实现了我预期的效果,再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。
这就是怎么和学生成为同道,事实上,到了我们教学最终要落地的地方。如果我们仅仅和老师是同道,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开始,只有在每一个教学活动当中、在每一个课堂里,我们和学生有了清晰、明确、可操作、可检测的目标的时候,我们的教育才会高效。
最后我想说,从2014年年会的“寻找”到今天年会的“寻找2.0”,其实是我向各位汇报了一个我自我认知的过程,一个人最难的是什么?就是苏格拉底的那句话:“认识你自己。”这件事是一生都很难完全实现的目标,但是每一个人必须开始这种尝试,因为你连自己都不去认识的话,你就没法有一个判断,你就找不到一个起点。然后才是走向元认知,然后去研究你是怎么工作的、你是怎么思考的、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,这就到了第二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,我记得就挺难的,就是最简单的认识。
我举一个例子,我刚刚当校长的时候30多岁,我才知道我眼小,我年轻的时候读的都是《金光大道》、《艳阳天》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这些小说。这些小说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,正面人物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。所以,我就自己把我放在了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这个系列里面。一直到30多岁当了校长了,突然有一个校长有点生气地说我:“瞪着个小眼,怎么怎么地。”我突然才知道,而且我又问了我身边一些亲人,他们说:“是有点小。”所以,挺难的,那你知道身上的缺点就太难了。我到了北京才知道普通话不好,原来在山东觉得还不错。
我们到了另一个层次,就是你是怎么思考的、你是怎么学习的、你是怎么解决矛盾的,要有这样一个元认知,要把元认知能力培养起来就更难了。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怎么思考,知道自己怎么解决问题,我相信,我们未来的工作会进入一个加速度。
微信编辑:冬慈
【点击页面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呗↑】
【觉得文章还不错?请在最下方点赞↓】
▽猜你喜欢▽
❷声音 | 在课堂与教师之间扛起责任:我们要做的一切,只为与教师贴得更近
❹头条 | 课堂教学改革改向何处?顾明远、佐藤学、钟启泉等大家如是说……